卓正內科及全科 李爽 2018-08-04
【編者按】將來回頭再看,2018年必定是卓正醫療發展歷程當中的一個里程碑。經過6年的砥礪前行,卓正的全職醫生人數已經突破了100名!這100多名醫生,是中國私立醫療機構中最大的醫生團隊之一;這100多名醫生,是中國私立醫療機構中最優秀的醫生團隊之一;這100多名醫生,是中國私立醫療機構中最堅守初心的醫生團隊之一……
從公立到私立,從海外到國內,每一名卓正醫生,都在用他們的親身實踐,書寫著中國醫生私立執業的另一種精彩!現在,讓我們通過《公立到私立,另一種精彩》專欄,走近卓正醫生,走進他們所締造的這100多種精彩!
在2014年底,我主動聯系并參觀卓正后,經歷了一個月的反復思考,以及數個月艱難地做家里人思想工作,最終于2015年3月加入了卓正。在做這個決定之前,我的博士生導師的一句話給了我極大的啟發和動力,導師說:“我相信你在任何地方都能做好,但是一旦你做出跳出體制的選擇,就不要給自己留后路,否則你會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退縮,沒法很堅持很投入?!?/span>
導師的這句話,在以后的日子里,一直鞭策著我不斷前進。
轉變比預想的要大
初來卓正時,我在深圳擔任內科醫生,那段時間也在迅速且全面地補充自己的大內科知識。我們逐漸認識到,要把常見癥狀鑒別診斷清楚,把常見病看好,和看好疑難雜癥需要同樣的付出。正如工作只有分工不同,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一樣,看病也是這樣,在無數人的無數種健康需求中,每位醫生都是其中一環,有的人分到的是門診疾病譜,有的人分到的是手術疾病譜,不管看的是什么病,都應該做深入的鉆研,才能給患者帶來最大的健康保障。為此,在2015年底,我們啟動了卓正內部指南的編寫工作,把在看診過程中遇到的多種疾病結合國內外指南和診所條件,編寫了適合醫生快速學習和提高的內部診療規范,并每年更新。另一方面,隨著越來越多醫生的加入,我們能看診的疾病也包含了越來越多其他很多地方搞不定的疾病,比如狼瘡合并妊娠等。
現在回想起來,從公立醫院到私立執業,所面臨的轉變是我之前所沒有預計到的,但幸好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們,我們在一起探討專業的發展,在一起分享私立執業的心得,在一起展望未來的發展。我還記得2015年中秋節的時候,我們六七位同事在深圳灣公園騎行后,坐在草地上,面朝大海,一輪圓月,微風拂面,談人生談理想,談經歷談八卦,快到凌晨時才離開。直到現在,每逢佳節時都會想起那個場景,雖然昨日再難重現,但心中無限懷念。
“挖坑“和“填坑”
在卓正,學會了“挖坑”和“填坑”。第一個被挖的“坑”是兼任品牌部顧問,當時我也不明白品牌部顧問是干什么的,領導告訴我說是審一審科普。我想這個簡單啊,后來才發現不是這么回事,有醫生供稿的時候是審稿,但缺稿的時候我得自己寫科普。3年前自媒體科普剛流行不久,卓正的全職醫生也少,于是幾位品牌部顧問開足馬力寫科普,期間我們也擔心能不能保持每天一篇,但后來越來越多醫生開始寫科普,每天一篇科普一直堅持到現在,這就是“挖坑”與“填坑”的縮影。其實,不管是別人給挖的“坑”,還是自己給挖的“坑”,我發現很多醫生都享受“填坑”的過程,也是在不斷“填坑”的過程中,我們得到了成長,公司也得到了發展。魯迅先生說“世界上本沒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就有了路”,我們當時打趣地說:世界上本沒有路,填平的坑多了,也就有了路。
2015年底,因為廣州開了新診所,公司便派我去廣州出診,不久后又擔任廣州區域秘書長,負責醫生招聘工作。在擔任區域秘書長期間,我接觸了廣州大量的優秀醫生,也同時大開眼界。和每位醫生探討都會有新的收獲,關于醫院變革、醫生思想、醫療困境和機遇等等,很多都是通過其他醫生而學習到的。在這個過程中,我發現自己真的很喜歡和優秀的醫生接觸,更喜歡和優秀的醫生共事,用同事的話說,看到優秀醫生眼睛都會發光。后來在讀到谷歌CEO寫的一本書《How google works》的時候,看到里面提到谷歌的最大戰略,其實既不是搜索引擎,也不是人工智能,而是人才!只要有了足夠多的優秀人才,就有無限的想象空間。記得加入卓正前,朱巖醫生對我說卓正以后的想象空間很大?,F在回想起來,想象空間大的原因主要是有越來越多優秀的同事加入卓正,醫生也好,非醫生也好,這些優秀的同事們一起推動了卓正的發展和期望。
2016年10月,卓正成都診所開業,我也回到了家鄉四川。當年年底卓正召開了第一次醫生年會,年會上馮唐也來了,他講了關于中國醫療的十句大實話,句句都很切中要點。其中講到一句,說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,有質量有服務的醫療是不存在的。仔細想一下,確實如此,有質量的地方往往人滿為患,有“服務”的地方又往往坑蒙拐騙,其實對于患者來說很簡單,就希望醫生心術正、醫術精,并且有同理心。然而能做到這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我理解的私立執業
自從2016年底的醫生年會以后,醫生年會成為了我們每年最期待的事情,每年都看到有越來越多的醫生加入到私立執業中來,我突然發現,我來私立執業已有三年,從最開始對私立執業的概念懵懵懂懂,到逐漸理解,這三年來受益良多。
對于很多人而言,私立執業可能意味著環境好、輕松、沒有壓力,當然,或許也沒有追求。實則不然。首先淺顯地看環境,環境好是正常要求。我記得以前在公立醫院聽醫院管理課的時候,有人問講課的老師,如何才能讓病人不要往地上吐痰?答案是把環境搞好,好到別人羞于往地上吐痰。你看有人會在五星級酒店的大堂里吐痰么?其實溫馨的環境對于患者而言,也是一種無言的撫慰,梅奧診所的大廳里面有人彈鋼琴,只為用音樂來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焦慮和痛苦。環境好這只是醫療機構應該有的樣子,并不是只應該存在于私立執業的機構中。
私立執業輕松嗎?其實一點都不輕松,只是辛苦的方式不一樣。以兒科為例,在很多醫院里面,兒科醫生一天要看上百個病人,夜班也是通宵,確實很辛苦;在私立,一天只需要看二十多個病人,沒有夜班,相比之下輕松許多。但是在私立,因為面對的客戶很多是有一定醫學修養的,屬于高知群體、科普愛好者,尤其是一些媽媽,自己都能看醫學指南,如果你說的診療沒有足夠的依據,她會不認同你從而不會成為你的客戶……因此,我們很多新醫生來卓正以后發現自己不會看病了,以前的知識體系大部分需要重建。要知道,改變一個人的思想是很難的,重建自己的知識體系,否認掉以前的做法需要勇氣和付出。跳出以前的舒適區,到達挑戰區,其實輕不輕松,取決于你的狀態是不是在自己的舒適區里,跟你在公立醫院還是在私立診所沒有太大的關系。
私立并不輕松,那為什么還要折騰來私立呢?在私立要追求什么呢?在來私立前,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初的一些動機,比如有人為了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,有人為了不再繼續做重復機械的勞動,有人為了離開無良領導的打壓等等,這些都是最初想要謀求改變的原因。然而,如果只是這樣,其實有大把的機構可以選擇,大可以選擇一個適合“養老”的地方。但是,這些理由只是發現內心真正渴求的引線,內心的真正渴求是投入到一份這樣的事業:符合自己的三觀,堅守醫者仁心的基本底線。
能真心把患者放在第一位,不必為了各種不合理的規定而損害患者利益,就像亞馬遜的CEO貝佐斯曾說過的那樣:如果我們把客戶放在第一位,那么其他利益相關者都會受益,只要他們以長期的眼光看問題。
能不斷繼續學習,提升自己,并且讓正確的做法發揚光大。能自由且有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,并得到相應的尊重和回應,能對事不對人,有簡單快樂的同事關系。
十年之前,我博士畢業的時候,在畢業論文最后的致謝中寫道,開啟自己醫生生涯時有種“海闊憑魚躍,天高任鳥飛”的心情。畢業十年后,我已在私立執業中,在這個年華,心中尚有理想,腳下可達遠方。我想說,在私立執業的另一番天海之中,可飛亦可躍!